拜耳加大在华创新投入,助力“健康中国”
(医药健闻2024年4月19日讯)拜耳集团管理委员会主席比尔•安德森受邀随德国总理朔尔茨一行到访中国。继今年3月底在北京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后,比尔•安德森在短时间内再一次来到中国,这充分体现了拜耳对中国市场的承诺和在华发展的信心,以及发挥其在医疗健康和农业领域的专长服务中国患者、消费者和农户的决心。
"无论是在处方药、健康消费品还是作物科学领域,无论从研发还是市场角度看,中国都是拜耳全球最重要的战略支柱之一。"拜耳集团管理委员会主席比尔•安德森表示,"创新是业务发展的动能所在,能够把更多全球的技术引进中国、让更多中国的技术走向世界,这对于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非常关键。"
加大创新投入,助力中国发展
在华逾140年,拜耳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历程,也实现了业务的稳步增长。2023年,拜耳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了35.24亿欧元,拥有近8千名员工,在全国多个城市设立了办公室,拥有数个研发和创新中心及6个生产基地。
随着中国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医疗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新机遇。在这一背景下,拜耳坚定履行对中国市场的承诺,紧抓中国的发展新机遇。近年来,拜耳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助力中国实施"健康中国"、"乡村振兴"及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共同应对健康、营养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挑战。
在处方药领域,拜耳持续引入创新药物,满足患者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截至2024年2月,位于北京的拜耳处方药全球研发中心已向中国引入19款创新药物,共计36个新适应症或新剂型获批。同时,拜耳通过本地研发中心和外部合作双重动力推动创新。2023年11月,拜耳和上海医药达成合作协议,携手共建拜耳Co.Lab共创平台,旨在促进包括细胞与基因疗法等领域的前沿创新,支持并加速科研成果产业转化,通过培育新药研发及商业运营能力、对接全球医药产业网络与资源,赋能本地初创企业发展。这标志着拜耳Co.Lab首次落地中国,将成为拜耳在亚太地区所设立的最大共创平台。
在健康消费品方面,拜耳不断拓展与本土的研发机构和创新企业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近三年来,推出了10余款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新产品,覆盖消化道健康、皮肤健康和营养补充剂等领域。2024 年,拜耳健康消费品计划于上海设立中国合作创新中心(China Center for innovation and partnership,简称CCIP)。该中心预计将投资2000万欧元加速创新,以消费者为中心、以科学为基础,促进药品、保健食品等多品类的研发,探索更多适合中国消费者的自我保健方案。
作物科学方面,拜耳持续为中国市场积极开发和引入满足不同需求的农资产品与服务,以全球创新能力深度服务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拜耳现有玉米和蔬菜两大类作物种子,五大类约100款植保产品,防治病虫草害,提质增效,增产增收。拜耳同时还是中国首家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认证的跨国公司(截至2024年2月,共20个植保产品通过绿色生产资料认证),多年来积极实施安全用药培训,与多省植保站合作引入一体化安全用药服务站,并与农业农村部、各科研机构和本土农业公司开展合作。
全球创新引擎,塑造美好未来
作为创新型的生命科学公司,拜耳在"共享健康,消除饥饿"的宏大使命引领下,积极寻求突破创新,努力为人类和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带来积极影响。每年,拜耳投入大量的研发支出用于寻找突破性的创新方案。2023年,拜耳集团的研发支出为 54 亿欧元。
在医疗健康领域,目前,拜耳已投资超过35亿欧元建立细胞与基因治疗平台。拜耳的创新产品管线已开始得益于强大的、处于临床前和临床中期的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组合,其中有七个项目处于临床开发的不同阶段,覆盖医疗需求未被满足的治疗领域,例如在帕金森病、庞贝病和充血性心衰方面的领先项目。拜耳还通过收购 Vividion Therapeutics——一家利用新型发现技术解锁高价值、传统无法成药的靶点的生物制药公司——显著增强了药物研发能力。
在农业方面,拜耳凭借全球农业领域的创新引擎和市场领先地位,为种植者提供独特的解决方案,帮助他们应对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方面的挑战。拜耳拥有业内领先的研发管线,定制种子和下一代育种技术、转化性状技术、可持续的小分子技术等多项新技术,将致力于推动农业可持续转型。例如,拜耳研发的 Preceon™智能玉米系统集合三大创新元素——矮秆玉米杂交种、FieldView™ 数字平台和量身定制的服务,实现种植保护、优化农业投入品使用和提升单位面积产量等多层面的创新优势。CoverCress等覆盖作物能够使农户通过可持续的方式保护自有田地,助力土壤健康,增加收入,促进再生农业广泛应用。期待在新技术方面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为中国农业绿色转型作出贡献。
拜耳将继续发挥全球创新资源和实力,将更多、更好的创新技术和产品更快地带到中国,同时也期待与中国合作伙伴携手,帮助更多中国的创新实践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