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港股上市中国创新药企2022年业绩亮眼:首款产品实现商业化、研发投入不手软、入医保放量促增长
(医药健闻2023年4月7日讯)港股创新药药企陆续披露年报信息,国内资本市场的上市创新药公司主要集中在港股。除了龙头外,中小型药企的创新力量同样不可忽视,陆续进入到了收获期。
多家企业首款新药实现商业化
国内创新药公司陆续实现了首款产品的商业化,创新药上市后销售额快速增长。
博安生物2022年营收达到约5.16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225%,主要归因于自主研发的博优倍作为全球首个地舒单抗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博优诺用于治疗多种癌症,该产品于2021年5月在中国上市后即迅速放量,并于2022年的首个完整年度销售额达到约5.15亿元人民币,商业化表现亮眼。
康宁杰瑞2022年营收人民币1.6685亿元,同比增加14.3%。其中产品收入147.54百万元,同比增加11.7倍。首款上市创新药恩沃利单抗(KN035)表现优异,这是一种创新抗肿瘤免疫治疗药物,是全球首个及唯一获批上市的皮下注射PD-L1抑制剂,也是中国第一个针对跨瘤种适应症的免疫治疗药物、首个国产PD-L1药物。
云顶新耀首个上市产品依嘉(依拉环素)已在新加坡获批及商业化上市。预计于2023年第三季度启动在中国的商业化。公司2022年收入人民币1.28亿元,去年同期为人民币54,000元,主要由于在新加坡销售依拉环素及Trodelvy所致。
首个国产新冠中和抗体联合疗法实现商业化上市。腾盛博药2022年营收从零增加至5160万元,得益于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的长效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在中国的商业化。
创新药研发离不开高投入
一款创新药的研发成功需要花费漫长的时间、高昂的研发资金,虽然国内创新药企业都是初创公司,资金压力较大,但却在研发投入上持续加码。
和铂医药2022年收入4070万美元,同比大幅增长843.8%。研发开支为1.35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26.1%。高质量的不断对产品进行研发投入,使得和铂医药成功与阿斯利康、石药集团等就管线产品达成合作,与Moderna、Dragonfly Therapeutics等公司基于平台及临床前产品达成合作。依托多元化的国际合作带来的现金收益,推动总收入大幅度增长。
云顶新耀的2022年研发开支由2021年的人民币6.134亿元增长至8.097亿元。云顶新耀首席执行官罗永庆表示,公司还将致力于在肾脏疾病、mRNA 平台和感染性疾病等核心治疗领域高效、高质量地达成关键里程碑,包括临床研究和注册、内部研发及业务发展等各方面。公司预期未来两年内还会有至少三款候选产品在国内获得新药上市批准,将带来广阔的商业前景。
医保目录调整,支持医药创新
更高临床价值创新药重磅产品在经历医保谈判后仍能维持较好的销售放量及盈利。所以,创新药上市后尽早通过谈判进医保有助于销售放量。
2022年是亚盛医药商业化元年。作为中国目前首个且唯一获批上市的第三代BCR-ABL抑制剂,亚盛医药核心产品、原创1类新药、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成果耐立克填补了国内临床空白,打破了携T315I突变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此前无药可医的生存困境。从耐立克获批上市至2022年12月31日,实现销售额为人民币1.82亿元。2023年1月,耐立克获纳入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其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将得到极大提升。
诺诚健华的营收2022年达到约6.25亿元,其中奥布替尼收入约5.66亿元,较上年同期飙涨163.6%,主要由于奥布替尼纳入国家医保后加速放量。同时,奥布替尼也获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恶性淋巴瘤诊疗指南》推荐。试验表明,奥布替尼显著降低了多发性硬化患者的疾病活动。
除了国家医保目录,一些罕见病用药在加入商业保险后,为患者减轻负担的同时也推动了药企收益的增长。
北海康成2022年收入增长153.2%达人民币7900万元。主要归因于海芮思及Nerlynx 的销售额增加。海芮思(CAN101),一款针对黏多糖贮积症II型(亨特综合征)的酶替代疗法药物,自2018年5月起,黏多糖贮积症II型已被纳入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截至2022年12月31日,海芮思在中国已被78个城市纳入商业保险(惠民保)。另一款罕见病用药,治疗阿拉杰里综合征的迈芮倍(CAN108)有望于2023年上半年在中国获批上市。
无论从政策层面,还是行业竞争趋势分析,创新药或成为未来医药行业最大的主题,也是最确定的投资方向。